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
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因河堤决口,连年灾荒,老百姓为生活所迫,四处逃荒流浪。有不少人,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胡蝶琴(小型扬琴)等乐器,演唱家乡的民歌民谣,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聊以糊口。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他们还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演唱艺术。正是在不断的艺术交流中,产生于鲁西南一带的山东琴书很快传到了广饶北部,并迅速传播开来。
吕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山东琴书约在清代中叶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传播各地,分为南、北、东三路。清光绪六年(1880年) ,山东琴书传入广饶北部,民间艺人争相学唱,以此作为谋生手段。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琴书在广北一带普及,职业琴书艺人渐多,较著名的有张兰田、张志田、商秀岭、时殿元等人。其中,约在1887年前后,时殿元远走河南边学艺边卖艺达半年之久。后来,张兰田、张志田去安徽凤阳拜师学艺,把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吕剧基本调四平的基础)带回了家乡,有力地推进了演唱艺术的发展。由于艺人边演奏边演唱,当时被称为“坐腔扬琴”、或“扬琴”。“坐腔扬琴”的发展为吕剧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