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
大河揽翠,绿树成荫;黄蓝交汇,游鱼成群。行走在东营的公园广场、大街小巷和乡镇村庄,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嬉戏的鸟儿和翠绿的植被,一切随处可见。东营这片土地上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舒展出一幅生机勃勃的黄河口生态文明画卷。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浪潮中,东营市始终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作为全体市民的一项崇高事业,构建起立体化动员机制、便利化参与机制和常态化组织体系,在生态保护治理上争一流、走在前。
东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成就了绚丽的湿地城市风光。(王帅摄)
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曲”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鸟儿的选择,就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力佐证。从野外铁塔为东方白鹳安巢到城里给燕子安个家,从救助受伤鸟儿到“招鸟进城”,在美丽的黄河三角洲,每年都演绎着动人的爱鸟护鸟故事,越来越多的鸟儿飞翔在城市上空。
近年来,东营组织实施“爱鸟护鸟行动”项目,广泛开展“拒食野生鸟类,反对非法猎捕”等公开签名承诺活动,开通24小时护鸟救鸟热线,积极参与12项国际国内鸟类专项调查,建立了东营鸟类数据库,新发现鸟类123种,新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二级19种。另有38种水鸟种群数量超过相应物种全球或其迁徙路线上总数量的1%,东营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全球第二大白鹤越冬地、全球第二大黑嘴鸥繁殖地。东营,这座美丽的湿地之城,让鸟儿真正拥有了一个可靠的“栖息之家”。
美丽的湿地之城成为鸟儿的家园。(王帅摄)
“芦花飞雪处,候鸟翩翩来”,这便是东营对湿地保护最好的佐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是东营的优势自然资源,独特的地标生态特色。2017年以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增长了188平方千米;累计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近三年来生态补水量突破3亿立方米……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道路上,东营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通过逐步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加强栖息地保护,努力将黄河口国家公园打造成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典范。
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随着东营对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生态系统更加健康。湿地入城、鸟儿入城,开门见绿、行路见荫,生态文明成为社会时尚和市民自觉,一抹抹“东营绿”成为鲜明的城市特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大量的鸟类越冬,黄河入海口成为鸟类的“国际机场”。(王帅摄)
奏好生态环境与人民福祉的“交响曲”
生态环境与人民福祉息息相关。近年来,东营市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推动绿色发展。2020年6月6日,东营市第一个垃圾分类社区宣教中心——东营区垃圾分类“微学堂”正式开放。该中心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趣味体验、培训宣教于一体,专门用于宣传环保理念,指导市民做好生活垃圾正确分类投放工作。
随着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意识走进东营老百姓生活的日常。“我平时在家里和老伴把家里的垃圾简单分类,然后送到小区的分类垃圾房,可以积攒积分兑换日用品,真是让垃圾变成了宝。”河口区义和镇颐正家园毕义军大爷高兴地说,现在小区中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中。
东营市河口区志愿者在小区广场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王帅摄)
垃圾分类是东营打造高品质城市最生动的注脚,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则是提升文明城市面貌最有力的抓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走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田庄社区,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绿化苗木随村道延伸,农家庭院干净整洁。微风轻拂,花香盈袖,村庄在初夏阳光的映照下风光如画,美不胜收。美丽乡村最神奇的画笔便是全市深入开展的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田庄村环境整洁,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朱校呈摄)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改善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东营市持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科学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等一系列行动举措,让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
环境不语,但成绩有目共睹。2021年,东营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2.8%,居全省第5位;pm2.5同比改善20%,改善幅度居全省第2位;2021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指数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76.1%,超年度目标17.1个百分点……一个个数据、一项项成绩,是东营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缩影。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坚持文明实践与环境保护的“协奏曲”
黄河尾闾是家乡,我为家乡种棵树。2022年5月14日,“低碳简约·美好生活”——东营市家庭“双碳”主题植树实践活动在天鹅湖蓄滞洪工程沿黄九省(区)巾帼生态林现场举行。东营市每年组织实施“清河碧水绿滩”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开展植绿护绿、清河净滩、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志愿服务,一年组织植树造林活动349个、参与志愿者1.2万余人、植树30多万株,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1.7万亩,为构建河陆滩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贡献了志愿力量。
东营市每年组织开展公益植树志愿服务活动。(王帅摄)
如今,“举手之劳为环境助力”已成为东营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旋律,也奠定了东营全民参与的良好基础。每到傍晚,东营区辛店街道辖区各个广场便成为同城户外与东营共成长公益团队的“主战场”。志愿者们兵分两路,一路志愿者将路边的共享单车摆放整齐,另一路志愿者手持宣传引导牌,对居民遛狗不牵绳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黑夜里,志愿者宛如一束束微光,照亮这座文明之城。
为了整合社会各方志愿服务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基层主体作用,东营市一年多来新培育20余支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发动1100余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参与,招募18万余名志愿者,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累计时长125万余小时。
东营市志愿者总会开展“大手拉小手”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王帅摄)
“东营市在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中,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力量,带动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格局。”东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于红波表示,下一步,东营将进一步提升黄河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质效,努力绘就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黄河口生态画卷。
唱响全民参与文明新风“进行曲”
5月30日,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以云发布形式正式揭晓,东营常燕上榜。她作为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一名普通的教师,十几年来坚守在生态道德教育一线,致力于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带领学生开展环保公益活动500多场,撰写相关报告近百万字,为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详实数据,指导的项目多次在全国获奖。
“中国好人”常燕带领学生常年开展观鸟活动,进行护鸟爱鸟宣传。(王帅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措并举、持续用力,挖掘丰富的道德资源,加强典型选树宣传,努力把东营市建设成“文明之城”“好人之城”“美德之城”。让一曲曲美德赞歌在东营激荡回响,一颗颗文明实践的种子在东营生根发芽,持续唱响全民参与文明新风的“进行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海报在城市随处可见。(王帅摄)
文明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东营市充分利用城区广告宣传栏、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等户外宣传载体,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展播,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处可见。同时,坚持宣传与推广并举,创新传播推广路径,依托东营文明网和“文明东营”微信公众号,报台网微端屏一体发力,打造文明宣传媒体融合矩阵传播平台,持续推出宣传精品力作,如《以凡人善举凝聚城市之魂,以道德建设成就文明之花》《一座现代化湿地城市的“文明担当”》《志愿服务常态化 凝心聚力助创城》《文明花开黄河口》等,全方位展示东营的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市民文明素质提高,积极培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文明风尚。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东营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以创建促提升,以创建促发展,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文明创建共赢之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东营人对生态环境的呵护,也必将收获自然界越来越多的馈赠。(黄三角早报记者 王帅 实习记者 吴陈娇)
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