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
“同学们,大家知道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吗?灯笼在我国自古就有,可不只是用来照明的……”近日,东营区文汇街道工作人员李晓田走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做起了兼职老师,他一边手把手教孩子做手工灯笼,一边给大家讲解灯笼背后的故事。
为配合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东营市各乡村“复兴少年宫”不断丰富活动载体,打造特色活动,拓宽实践基地,丰富活动载体,让特色文化走进乡村“复兴少年宫”,让乡村“复兴少年宫”成为青少年“增能增智”的重要实践场所,为少年儿童提供快乐成长的园地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那么,乡村“复兴少年宫”是如何运行的?都设置有哪些特色课程?大家伙如何看待它?让我们一同走近乡村“复兴少年宫”,近距离看一看这“官方带娃”的场所……
“课后服务+社团活动” 解家长之忧,促学生发展
“下午放学后,我们到少年宫跟王奶奶去学剪纸吧!”“我要跟李老师好好学下棋。”“我要去学国画。”课间休息时,孤岛镇一小的同学们相互邀约,准备课外活动时到永乐社区乡村“复兴少年宫”参加活动。
近来,孤岛镇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决策部署,依托镇级文明实践所以及村级文明实践站等阵地,结合农村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辖区特色,广泛开展音乐、美术、编写手绘等文艺活动,球类、棋类等体育智育活动,组织科普、非遗传承及地方乡土文化特色活动,让乡村“复兴少年宫”成为“双减”之下孤岛青少年“增能增智”的重要实践场所。
“这个孢子印是灰色的,看着很冷,我就画了一个太阳花,让它们都暖暖的。”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九中学的科学实验室里,五年级一班学生耿兰昕正在介绍她的“孢子”作品。
将科学实验课与美术课结合起来,是胜利第五十九中学科学老师王汝红自己琢磨出来的教学方法。将“减”负担变“涨”兴趣。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九中学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安排时间,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心田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双减”政策落地后,东营区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不断完善课后延时服务,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有温度的教育应该是关心活泼的人,而不是冰冷冷的分数。东营市各乡村“复兴少年宫”积极打造“课后服务 社团活动”载体,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要,切实减轻家长负担,以爱为源、润泽生命,以智为根、因材施教,充分利用乡村“复兴少年宫”场所、设施和教师资源,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努力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满足学生多元成长。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树立价值导向,弘扬文明风尚
“比一比咱们谁捡的垃圾多,谁捡的速度快!”近日,在广饶县李鹊镇梨园村“复兴少年宫”组织的“共建美丽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志愿服务活动中,孩子们分组沿着梨园村主干道路来回穿梭,用小手仔细捡起一个个烟头,一边捡拾一边瞄着对方的垃圾袋,心里暗想。经过近1个小时的劳动,没有一个孩子叫苦喊累,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满满的成就感。
“目前孩子们正是树立价值导向的好时机,我们带领孩子做志愿服务,不但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更能让他们感受爱、学会爱。”乡村“复兴少年宫”带队老师笑着说。
东营区胜景社区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平台,开展组织“儿童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和青少年宣讲、宣传等活动,在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开展未成年人教育课堂和室内志愿服务活动。探索未成年人友好社区创建模式,把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未成年人志愿服务等有效串联起来,着重在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下足功夫,努力打造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多形式开展活动,吸引更多未成年人参与。
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正处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年纪。东营市把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打造“文明实践 志愿服务”载体。以活动建美德,以美德聚人气,以人气扩影响,以影响倡新风,增强了文明实践活动的吸引力,促进了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为孩子们树立了价值导向,更是新时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特色教育+实践基地” 深挖优质资源,创新教育方式
当细心观察身边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处处是风景。为深挖优质资源,广饶县大王镇深挖独有的红色资源,广泛开展红色主题宣讲,吸引更多群众、学生聆听英雄故事,缅怀革命英烈,传承革命精神。在全镇开展“敲开百姓门·政策送到家”、“书记爷爷讲红色故事”等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场所和百姓宣讲队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百年历史“说出来”,让群众喜欢听、学得懂、记得住,真正使理论“活”起来。大王镇积极探索打造新路径,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传播党的声音、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推动移风易俗、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成为群众最爱去的文化服务综合体。
在利津县陈庄镇付窝幼儿园里,幼儿园教师、黄河口草秸画传承者王玉燕正带着孩子们进行草秸画创作:“咱们把这个玉米皮贴在下面,这不就变成小裙子了么,你们看多好看啊!”付窝幼儿园以“自由身心、快乐成长”为培养目标,把“充分挖掘农村优势、办农村特色幼儿园”作为发展方向,本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的玉米皮、茅草、蒲草、芦苇、麦秆等乡土资源,运用到户外活动、室内外环境创设、区域游戏活动中,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活动。
“在实践基地中,学生既是观察者,又是劳动者,他们仔细观察、勤于动脑、积极动手、认真实践,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真正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打下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东营市在“一宫一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教育 实践基地”载体,丰富活动载体,深挖特色资源,扎实实践基地,真正让特色文化走进乡村“复兴少年宫”。(齐鲁壹点记者王帅、吴陈娇)
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